慶陽網訊(通訊員 彭亞平)把人大代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把代表活動延伸在產業鏈上、把代表作用發揮在產業鏈上、把代表履職效果體現在產業鏈上……近年來,正寧縣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人大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條主線,積極推進在產業鏈上建設人大代表小組,著力探索人大代表服務產業發展新路徑,較好地發揮了人大代表在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有力促進全縣產業發展。
搭臺子:打造“主陣地”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工作思路,在抓好原有“家站”轉型升級的基礎上,全縣規范提升“代表之家”13個、“代表工作室”94個、“代表聯絡站”9個、“代表創業基地”4個、“代表履職示范點”3個,實現了代表活動場所全覆蓋。
宮河鎮人大圍繞“菜、藥、果、畜、玉米大豆”五大支柱產業,根據產業分布、地域優勢和代表專長,擇優推選35名人大代表組建服務種植產業人大代表聯絡站;周家鎮人大緊扣強縣域主戰場、強工業主陣地,建成服務煤電產業人大代表工作室,推動人大工作向基層延伸,向煤電產業鏈延伸,為代表履職創造了便利條件??h人大常委會在將市人大常委會30萬元獎補資金全部用于全縣10個鄉鎮“人大代表之家”規范化建設,同時從工作經費中列支8.1萬元,獎補代表履職服務平臺創建先進單位11個,真正把代表“家站”打造成助推產業發展“主陣地”。
定調子:畫好“同心圓”
聚焦縣委“三業”定位、“五強”方向發展思路,正寧縣人大常委會發揮優勢,將全縣826名四級人大代表混編為107個代表活動小組,通過組織學習培訓,定期開展活動,夯實代表履職基礎,提升代表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換屆以來,共舉辦各種形式培訓班30期,培訓代表792人次。目前,全縣各級人大代表先后提出政府關切、社會關注、群眾關心、民意集中的有關產業發展方面意見建議60余條,在代表的積極參與和監督下,辦理率、辦結率均達到100%,群眾滿意率達到98%。
堅持服務與監管并重,修訂完善代表向選民述職、學習培訓、聯系選民等規章制度,制定了《正寧縣人大代表履職記錄管理辦法》,編印《代表履職登記手冊》,建立代表獎勵和退出機制,教育引導代表正確、依法、有效履職,進一步凝聚助推產業發展的正能量。
結對子:架起“連心橋”
討論制定《正寧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及“一府一委兩院”班子成員聯系代表工作方案》《正寧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聯系選民工作方案》,明確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一府一委兩院”班子成員、鄉鎮人大主席團成員均聯系人大代表2到5名,185名縣人大代表、608名鄉(鎮)人大代表每人聯系原選區選民2人以上,常態化開展走訪談心、政策宣講、特困幫扶和結對關愛活動。
周家鎮西莊村服務煤電產業人大代表工作室在服務保障煤電產業開發和核桃峪煤礦采空區環保搬遷安置點建設中,注重發揮人大代表作用,按照“群眾提、群眾議、群眾調、群眾決”的思路和“政府搭臺、群眾主體、企業實施”的機制,著力打造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示范工程。宮河鎮服務種植產業代表聯絡站和服務產業發展代表小組按照“站組合一”模式,立足服務產業發展,每名代表根據種植產業情況和屬地管理原則分別聯系5名種植大戶,鎮人大主席團成員在站內再聯系3名人大代表,在生產生活、產業發展、矛盾糾紛調處、社情民意了解知曉方面讓代表與代表、代表與選民同頻共振,最大限度讓代表活動在產業鏈上延伸。
引路子:彰顯“新風采”
依托履職服務平臺,各級人大代表主動亮身份、辦實事、解難題,助推產業發展,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發揮優勢,履職盡責,充分彰顯人大代表風采。
宮河鎮服務種植產業人大代表聯絡站采取“代表小組+種植大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發揮市人大代表的示范帶動作用,在西里村整村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套種3074畝,為擴大種植規模、促進農民增收探索了新路子。永正鎮服務肉牛養殖產業人大代表聯絡站服務全鎮肉牛產業發展,輻射帶動600多戶農戶持續增收。目前,全縣140余名代表活躍在煤電產業、種植產業和養殖產業發展一線,實現了產業發展和履職效力互促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