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斷肢再植手術中。
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27日電 (王聰蘭 高展)26日,49歲的山東漢子劉友發(化名)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他的左手經過一番“移花接木”后,重新回到了原位,重建了上肢外觀,重現了原來的模樣,煥發出原本的生命光彩。
7月19日,一例斷肢再植手術在慶陽市人民醫院完成,這是該醫院自身的又一次挑戰。隨著患者完全離斷的左手術后由皮革樣干癟蒼白漸漸轉為回彈紅潤,患者平穩度過血管危象期,這也標志著該斷肢再植成活。
該手術由手足顯微外科張利清、王繼紅、何澤中手術團隊與手術室麻醉醫師江紅梅、手術護士曹盈盈、李娜及毛雅云等醫護團隊完成。
圖為術后第6天,患者可輕輕活動食指。
晴天霹靂,左手意外離斷
7月19日下午,正在勞動中的劉友發怎么也不會想到,他一貫熟悉的機器,因為動力強大的電力塑膠粉碎機的機械外力,突然將他的左手死死夾卡吞噬。驟然的驚嚇、極度恐慌的他身旁并無一人,生與死之間,慌亂中他將左手硬生生強行撕離自己身體,跑出場地外面呼救。在朋友幫助下,17時30分左右,匆忙來到慶陽市人民醫院救治。
醫生檢查時,發現不見離斷的左手!問診本人及朋友都懵了,一時也不知道斷肢在哪兒!
醫生急了,“趕緊回去找手,保存好以最快速度拿來”。
仔細清創、骨骼固定、血管吻合、修復肌腱及神經,嚴重的撕脫傷,致血管、神經、肌腱長段缺損。
由于擠壓、撕脫嚴重,離斷的左手干癟、坑坑凹凹,加之天氣炎熱,斷肢和殘肢污染嚴重,斷肢再植術后完全離斷的左手能否成活?情況會不會更糟糕?
妙手仁心,化腐朽為神奇,離斷的左手失而復得
患者推進手術室那一刻,手術室護士長毛雅云腦子便開始像陀螺一樣高速運轉起來,考慮夜間人員保障、術中配合、后勤保障補給等。
無影燈下,緊張的清創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為了縮短斷肢熱缺血耐受時間,兩組人員分頭同時清創。
“仔細點,這部分盡可能修復保留,對將來最大程度恢復肢體精細功能有益處”。手足顯微外科主任張利清在清創中,指著斷肢上斷裂的小指血管和神經,對身旁醫生說。
患者劉友發靜靜躺在手術臺上,張利清帶領團隊沉著冷靜,歷經2小時徹底清除殘肢異物、在保護缺損的血管神經的同時、徹底清創、整理修復離斷的左手,骨圓針固定腕關節骨骼后,開始探查血管,由深及淺,依次修復關節囊、伸屈肌腱、吻合動靜脈血管、神經等。
術中,顯微外科團隊剛柔并濟,大刀闊斧又精準拿捏,將一絲不茍融入每個細節,看似普通的一針一刀一線,卻蘊涵醫學工匠“人刀合一”的精雕細刻。時間在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中滑過,10多個小時過去了,劉友發的斷肢遠端逐漸紅潤,開始有了一點點生機。
“6根粗細1—4毫米的2動(動脈)4靜(靜脈)血管、尺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淺支及相應的肌腱全部一期吻合修復。在顯微鏡下,要耐著性子,心平氣和,用肉眼幾乎不可見的絲線一針一針的吻合血管和神經,才能很好地重新建立和恢復血液循環?!?術后張利清主任如是說。
看著日漸好轉的丈夫,劉友發妻子李女士淚眼婆娑:老公是家里的頂梁柱,人也憨厚,如果他的手沒有接成功,以后家里可咋辦吶。
復活一根斷肢 挽救一個家庭
斷肢再植不僅挽救一個人的一生,也挽救了一個家庭。越是高難度、高風險的手術,往往最需要醫患互信的配合。
10多個小時的手術過程中,決定手術成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質量的血管吻合。斷肢再植能否成活,術后患者能否平穩度過血管危象期,考驗的不僅是術者“手藝”,同時考驗著人的耐力和體力,傳承的更是“醫者仁心”“醫者匠心”“醫者慧心”
身為醫生,張利清說:“越偏遠的地方,越是經濟欠發達的地方,越是需要好醫生。像這種患者,夏季天氣炎熱,如果遠赴外地救治,變數太多,斷肢再植的失敗風險將大大增加?!?/p>
2011年12月,慶陽市人民醫院首例斷肢再植手術獲得成功,自此,該院在顯微外科領域不斷精進。截至目前,成功完成斷肢再植術50余例,拇指(趾)再造術5例。好多患者出院后都跟醫生處成了親人。
隨著時代發展,工傷大量減少,但大到車禍、小到一不小心、不防備的意外傷害仍在不斷發生。保肢,對患者來說就是一生一次的機會,這推動著醫務人員不斷追求技術的進步。斷肢再植從早期的修復、重建患者的勞動功能,到目前“身心一體”的整體理念,慶陽市人民醫院顯微外科修復的不僅是患者的肢體功能,重建的是患者對于生活的希望。(完)
有關科普:
斷肢再植院前急救原則:止血、包扎、保存、轉運。
保存方法:取生理鹽水紗布或相對干凈的布料,包裹斷離的肢體,然后裝入不透水的塑料袋中,再置于冰塊之中,有條件的、方便的可置入0—4攝氏度的小冰箱,快速轉運。
目的:減少熱缺血時間,減少污染,降低進一步損傷。
時限:越早越好,一般6——8小時以內。
術后護理和觀察同樣重要,同樣要密切跟進。